MX集团的子公司意大利光伏组件制造商Solarday日前宣布公司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据悉,该电站系统所发电力将提供给日本九州电力株式会社,并可供22000万左右户家庭使用。假设系统成本仍与目前的水平相当,未来三年,项目总投资额将达到375亿美元。
据该公司发布的声明称,KDDI Corp., Kyudenko Corp. 与 Kagoshima Bank Ltd. 也将投资该项目。7月起日本将实施可再生能源全量收购制度后,电力公司着手购买太阳能及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根据政府制定的购买价格,日本全国或将掀起大规模建设发电站的热潮。该项目拟建于日本西南部的鹿儿岛,计划于7月开始动工,此外,日本IHI重工集团将负责土地租赁,日本Mizuho银行则提供资金支持,预计该项目将耗资250亿日元(3.07亿美元)。京瓷集团将为这座装机量为70MW的光伏系统提供组件,并负责部分建造与维护工作。
按照日本传统的项目开发规划制度,到2014年日本风电与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20GW。此外,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估计,按照最新的补贴费率,太阳能与风电项目的股本回报率将分别达到44%和51%。如果你的资金原本就闲置着,你也不图什么巨额投资回报,只是图长期的稳定收益,那就完全可以去投资电站,因为其收益是有国家保障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曲线非常典型,基本上跟政策曲线吻合,太阳能行业当然也不例外。但对以制造业为主的上游企业来讲,去投资电站就只是权宜之计了,目的还是为了拉动产业发展,为了产品销售。因为制造业企业依靠的是资金的周转来获得生存和盈利,如果去大量投资下游电站而把有限的流动资金都固化了,那企业可能就麻烦了。第一是跟我们国民经济的五年规划模式有关。
记者:为了应对困境,大家都往下游去投资电站,希望通过创造下游的需求来消化上游的过剩。所以,当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专业化分工依然会成为必然。
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太阳能利用加起来也不到能源使用总量的百分之一,所占份额非常小,当它占到百分之五十的时候是个什么概念?那时的行业规模,会是个天文数字。我认为这个产业的周期性跟两个因素有关。记者:在您看来,这个行业眼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雷霆: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都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太阳能行业尤其如此。按照天文学的观点,太阳的寿命到现在才刚刚达到一半,还有50亿年的寿命,这相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是无穷尽的,而且是免费的。
比如上网电价执行多少年、一元钱电价持续多久以及并网接入审批程序等一系列问题,其中还有一些不能确定的因素,还需要政策不断细化。目前来讲,成本仍是阻碍光伏产业大规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毕竟这个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政府补贴。2011年,非理性扩张恶果显现,产业链供求严重失衡,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与美国双反,令行业再遇极寒。无论其中出现了多少问题,出现了多少反复,但产业化的速度和巨大成长都是不可否认的,是十年前我们根本不敢想象的成就。
记者:那么中小企业的出路呢?雷霆: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背景,所以很难笼统地说怎么做才好。太阳能发电基本没有这个问题,它的发电曲线跟我们的用电曲线是基本吻合的,白天用电多的时候也正是太阳能在发电的时候,而太阳能不能发电的晚上也正是用电少的时候。
全球经济不景气和欧债危机造成各国补贴减少,对行业的发展和扩张形成制约。其次是上下游之间的技术壁垒,比如电网的接入、承载、消纳,以及如何实现电池转化效率的不断提高等技术问题。
但不管是什么,这种贸易战对中国的企业确实有影响,也对对方的企业有影响,这会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其实没有赢家。目前只是因为一些资源还比较短缺,上下游还不是十分匹配,特别是良性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因此很多企业也是被逼无奈才往上下游延伸,才形成这样一种愈演愈烈的发展模式。但这种贸易战的背后,往往隐藏的是政治原因。记者:现有的光伏技术能支撑着这个行业走多远?雷霆: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更新换代、不断产生新的技术来替代过去旧有技术的过程,光伏当然也不例外。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行业的确前景无限,但这是有时间概念的,是需要过程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捱得过这个时间,是不是能够活着等到那一天的到来。再者,就是人们对太阳能这一技术及其前景的认识,比如它是不是真的能够代替传统能源等。
而到了第二、三和四年的时候,就要赶紧完成投资,不然目标无法实现,这时行业开始蓬勃发展。比如去年出台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使去年一年全国的新增安装量超过了2GW,相比2010年的500MW翻了几倍,这是非常不得了的增速。
所以,这次的产业重组或者说行业整合,也许各种模式都有,但最终仍是实力决定一切,是依靠实力、资本和资源来说话的。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复杂,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出台政策去限制,而应该靠市场本身来调节,用市场行为来解决,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可能会比政策限制更有效一些。
而面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应该说不是以30年或50年来计算的,是可以无限长远地发展下去。如果投资者的积极性足够高、金融能力足够强,今年的实际安装很有可能达到4~5GW,那就更是在去年基础上翻倍了,这样的增速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
这种无序,表现在产能扩张上过于激进,造成了产业链发展失衡,带来了供需之间、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不匹配,包括人才、资金也出现失衡。十年前我们在想什么呢?那时想的是,什么时候这个行业才会出现兆瓦规模的订单?十年后会不会有?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兆瓦规模的订单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记者:由于无序,所以行业面临着洗牌与整合,您怎么看待这个趋势?雷霆:洗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在今年初已经反映得比较明显了。因此,贸易壁垒的形成,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每个五年规划中的第一年,基本都是在做规划、拿方案,资金也还在落实中,因此多数行业都会处于萧条状态。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光伏业会迎来巨大的发展,在现有产量基础上实现每年翻番也不足为奇。
我们也在通过对资源的不断整合来应对复杂的市场局面,比如参与下游电站建设,以电站资源的合作来带动产品销售。而另一方面却是产品价格一路下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让人感受到如严冬般的寒冷。
可世界上有这么傻的人吗?所以这是一对矛盾,逻辑上讲没有这样的人,但实际上他就是这么做的。因此,这对电力调度来说实际上影响不大,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
以2005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引领的产业化高潮,遇阻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随后行业开始大起大落。而今年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更是要达到3GW以上,相比去年又是至少有50%的递增。但在我看来,无论困难还是辉煌,都是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不能因为过去的暴利、一夜致富的神话,而看到如今只有微利就妖魔化这个行业,而应该让这个行业慢慢理性化、正常化。
拿美国的双反来说,全世界好像只有美国人认为卖给他便宜的东西是错误的,必须要卖给他贵的才是好的。记者:这个产业的周期性有什么规律可把握吗?雷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有自己的轨迹,光伏产业也不例外。
但问题是,在国内投资电站能盈利吗?雷霆:从经济模型上讲,在国内投资电站完全可以赚钱。可十年后的现在,我们却是在以百兆瓦为单位计量着订单。
光伏行业近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个行业流行的全产业链模式?雷霆:判断一种商业模式是不是好,要看它能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适应的就是最好的。